11月25日,第七届东岳论坛暨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研讨会在北京东岳庙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大道同心,与时偕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京津冀道教界人士,共话“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
系统推进道教中国化,增进“五个认同”
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李信军道长在论坛致辞中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明确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法治化,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北京道教界秉持爱国爱教优良传统,自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努力挖掘阐述道教优秀文化,加强道教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探索创新道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不懈努力。京津冀三地道教界具有互通往来、紧密联系的优良传统。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我们要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系统推进道教中国化,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服务社会。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进‘五个认同’为目标,推动道教中国化。”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袁志鸿道长说,道教中国化离不开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在坚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基本礼仪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根据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变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自我扬弃,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制度和行为,因此传承至今、历久弥新。希望东岳论坛继续发挥优势,汇聚各方力量,促进三支队伍的思想碰撞与融合,凝聚广泛共识,推动道教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北京市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孙启说,进一步推动北京道教中国化: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道教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继承和弘扬道教爱国爱教优良传统,积极开展“三爱”“四进”“五史”等学习教育活动,引导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强化思想认识,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二是要厚植文化自信,在推动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北京道教界要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兄弟省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以积极的姿态推进道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三是要推进从严治教,在自我革新上勇于求变。北京道教界要始终秉持以戒为师、道律自己的理念,勇于自我变革、自我净化,不断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水平。四是要履行社会职责,在示范引领上奋力争先。在新形势下,北京道教界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扶贫济困、养老助残等方面,彰显道教慈善为本的大爱情怀,传递社会正能量。要积极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增进中外道教界法谊。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信教群众遵规守纪、正信正行,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谢路军认为,系统推进道教中国化,是道教健康传承始终要坚持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进“五个认同”既是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前提,也是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目标,必须作为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核心任务持之以恒、贯穿始终。
河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韩志峰介绍了道教中国化的河北实践路径。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培育爱国情怀;三是加强道风建设,树立道教界良好形象;四是积极开展典籍整理、研究、阐释等工作;五是积极开展讲经活动,阐释道教经典;六是坚决抵制和治理商业化问题;七是全面提升法治意识,坚持不懈地进行“国法大于教法”的宣传教育;八是加强教职人员管理,规范教务活动。并认为,推进道教中国化就是不断解决突出问题的过程,是去腐生肌、强身健体的过程。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脉,道教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研究员在主旨发言中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久久为功。追求和平、和谐、和睦的“尚合和”精神,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脉,弘扬“和”的价值文化传统,道教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道教崇尚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和平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要弘扬道教、道家体系中“和”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深入挖掘其时代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以《〈太平经〉的共生思想与自然保护》为题,认为保护生态通常与培养保护生态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联系在一起。道教有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宝贵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太平经》的“共生”思想可以在当代语境下从生态学、哲学、宗教学等角度重新阐释,弘扬其当代价值,开展其与当代全球问题的回应与对话,使得道教文化具有普遍的意义,促成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生,为自然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广保阐述了中岳嵩山与五岳的国家祭祀的历史,认为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崇拜天地日月山川的文化传统,对天地山川的祭祀并非仅仅是一种精神信仰,更是国家政治权力的重要象征。中国古代对五岳、四渎、五镇的认知,从来就不是把它们视为一种单纯的自然物,而是作为一套政治文化的象征符号来把握。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中国传统的国家祭祀文化具有同源性和亲缘性。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章伟文的论文《东岳文化的“生生”理念及当代价值》认为,历史上,封建帝王常封禅于泰山,围绕东岳泰山所开展的种种崇拜、祭祀活动源远流长,逐渐形成东岳文化。东岳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是“生生”,其基本内核包括:贵生、重生;虽有生物、成人之功,却深藏其功而不自居;生物、成人之功当生生不息,恒生而不绝;欲贵生,必重死。东岳文化“贵生”“重生”,关注生命价值,仍有现实意义。“生生”思想内涵的“物各有宜、贵和有度”的思想,有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义。东岳文化中“正命”与“非命”的价值区分,在当代社会也有积极意义。
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副研究馆员刘国梁的论文《东岳文化文物展览体系的构建》认为,东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宗教信仰以及民俗风情。其相关文物是这一文化的具象承载,构建科学完善的东岳文化文物展览体系,有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动道教中国化进程,增进国际文化交流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道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适应社会变迁,自我调适、融通互鉴
“宗教适应社会变迁而进行调整,既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自我完善的必然过程,是随着社会进步而获得的自我进步。”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教授尹志华的论文《道教在历史上的自我调适》认为,道教在历史上的“自我调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道术到经教。东晋以降,道教由重视方术转为重视经典,从重“术”转变为重“道”,“依道而行”。此后,道教一直强调,术只是手段,明道才是目的。二是从教区制到宫观制。早期天师道教区制与王权一元管理体制相冲突,北魏寇谦之“清整道教”,废除“租米钱税”制度,南北朝以来,开始很少有“领户化民”的教区。隋唐以来,宫观成了主要的场所。从教区制到宫观制,管理者和管理对象都发生了转变。在教区制下,管理者是“祭酒”,管理对象是“道民”;在宫观制下,管理者是官府,管理对象是住观道士。当然,道教并未实行彻底的“寺院主义”,这正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道教的影响,是道教适应中国社会的体现。三是教派整合与法位体系的建立。南北朝以来,在三教辩论中,儒家和佛教常将道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论,刺激了道教自身的整体意识,道教界通过法位体系对各教派进行整合。四是融通三教。宋代以后的道教不仅将自身定位为“性命之学”,而且用“性命之学”来融通三教。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姜守诚的论文《传统与现代——东岳文化在道教中国化过程中的担当》认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道教经过不断地新陈代谢、自我扬弃,在承袭与创新的整合中传承下来。在历史中,道教主动与时代相结合,向社会需求靠拢,并因此形成自身的文化底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志鸿以《道教东岳文化与民间社会》为题,认为宗教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互鉴的历史。历史上,道教与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民间社会都有过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仪式、修持等方面互通、吸收、融合,既有益于这些外来宗教的中国化,也丰富了道教自身的思想、文化体系。
会议期间,举行了北京市道教协会、河北省道教协会合作框架协定。袁志鸿表示,希望京津冀三地在信仰建设、组织建设、道风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交流合作,为深入推进道教中国化、实现道教健康传承作出贡献。
北京东岳庙始创于元代延佑六年(1319年),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及其弟子吴全节修建,也是明清时期官方祭祀东岳大帝的场所,历代皇帝屡次遣官致祭或亲祀礼敬。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道录司迁入东岳庙。此后,东岳庙始终作为道录司的所在地,直至清帝逊位未有改变。北京东岳庙历经七百余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朝代更迭、社会变迁,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正一派宫观,见证了京城的宗教融合与文化繁荣。
自2008年复庙以来,北京东岳庙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基本理念,弘扬东岳文化,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赈灾、养老助残、社会救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北京东岳庙还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创办杂志《凝眸云水》(季刊),资助出版《道教版画丛刊》等大型书籍,连续举办七届“东岳论坛”,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东岳信仰与北京东岳庙学术研讨会”“首届北京宗教研究高端论坛”,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道教学术研究前沿问题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东岳奖学金”,获得学界好评。
作者:蓝希峰
作者单位为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