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中国道教发展进程中,陈撄宁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毕生从事道教和仙学研究,治学精勤,成就卓著。在社会动荡、国家危难的时局中,他始终保持爱国之心,积极引导全国道教界团结一心、抵御外敌;在西方思想强烈冲击中华文化的背景下,他探索革新道教理论,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他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卓越的学识、坚定的信念,为引导道教界爱国爱教、推动道教现代化转型和健康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11月26日,中国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在京成立(前排左四为陈撄宁)。
身体力行,由医入道
陈撄宁(1880-1969),祖籍安徽怀宁,原名元善、志祥。后因喜爱仙道,以《庄子》中“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句改名撄宁。撄宁,意谓动而后静。据《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成玄英疏:“撄,扰动也。宁,寂静也……动而常寂,虽撄而宁者也。”
陈撄宁自幼成长于诗书之家,其父为清朝举人,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他求学勤奋,三岁即受家教开始课读,熟读儒学经典,曾考中秀才。洋务派大臣左宗棠在安庆开办安徽高等政法学堂,陈撄宁曾考入就读。他自幼体弱,在安徽高等政法学堂未及结业便痨疾复发,危及生命,只得辍学休养,此后便遍访名师寻医问药。他曾到安徽九华山、天童山等各处拜访名僧长老,但认为佛教修养法偏重心性,而忽略于形体,其祛病延年的功效并不理想;遂又参访句容茅山、青岛崂山等道教名山胜地,也未有所得,怅然而返。
陈撄宁在少时读《神仙传》时就萌生了对仙学的兴趣。他曾偶得叔祖家藏古本《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并试学其中的养生修养法,自觉身体渐有好转,自谓“此时就是我平生研究仙学修养法之起点”。在四处寻访名医失败后,他尝试自己阅读道藏,用整整3年时间,通读了明朝《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000余卷,通过精心钻研和实践道家养生方法,治愈了自己的疾病,也从此走上道教养生研修之路。
爱国济世,倡仙学救国
陈撄宁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参与创办《扬善半月刊》刊物(后更名为《仙道月报》)并担任主笔之后。1933-1937年间,陈撄宁在《扬善半月刊》上发表撰述100余篇,内容包括人性善恶、道德规范的探讨,道教历史和神仙人物的考察介绍,以及道教典籍、修炼方法的注解和评论等。他以此为平台大力弘扬仙学,并公开发表对各方来信的答复,团结了诸多好道之士。他所提倡的仙学,实际上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研修心得,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特别是道教中提炼出来的一门关于健康长寿的养生学。
陈撄宁所倡立的仙学不仅仅停留在养生层面,而是蕴含着自己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和提倡“全面西化”的时代背景下,内忧外患、国弊民疲。陈撄宁对当时的国情与文化状况深表担忧,认为“武力侵略,不过裂人土地,毁人肉体,其害浅;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夺人思想,劫人灵魂,其害深”。
由此,陈撄宁整合自己多年来对儒释道思想的认识与思考,将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时代背景相结合,立足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和增强国民体魄,提出“仙学救国”,以抵御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军事侵略。他力倡本位文化以图救国,指出“吾人今日谈及道教……切不可妄自菲薄,毁我珠玉,而夸人瓦砾。须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即所以救国。勿抱消极态度以苟活,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庶几民族尚有复兴之望”。他通过《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提倡仙学,号召道教界抛弃崇洋媚外思想,使得当时一批传统文化爱好者特别是道教信仰者,重拾民族文化自信。
面对国家危难,陈撄宁反对道教界消极遁世,提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应弘扬道教济世度人的精神,以之为“今日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他引导广大学道人士不能只追求个人得道成仙,而应该多投入到救国济世的实践中去,为强族救国和国家复兴出力献策。
勇于革新,推进道教现代化
在20世纪三十年代,陈撄宁从儒释道特别是道教中把有关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提炼为仙学思想,在五十年代参与筹备中国道教协会以后又特别把道教中有关健康长寿的学说定性为道教养生学。他提倡的道教养生学理论与实践对于推进道教的现代化,破除迷信愚昧的形象有着重要意义。他被学术界和道教界公认为是科学养生学的启蒙者,更是推动中国道教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先驱。
传统道教的丹道修炼主要有外丹与内丹两种修炼方式。陈撄宁起初在外丹方面进行丹道修行实验,失败后其研究重点开始由外丹转向内丹。他提倡的仙学,扬弃术数、科仪,认为“符咒祭炼,遣神役鬼,降妖捉怪,搬运变化,三蹻五遁,障眼定身,拘蛇捕狐,种种奇怪法术”,不属于道教养生学范畴。他将近代科学精神引入道教养生学,希望道教养生学摆脱符箓、祀神和法术等。
陈撄宁倡导实证实修的务实精神,强调四大原则:“第一务实不务虚,第二论事不论理,第三贵逆不贵顺,第四重诀不重文”。他坚持因时而变的原则,既坚持传统道教养生学说,又融入科学,使得养生学中的实证精神与科学中的实验精神相互呼应,推动道教走上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道路。
得益于自身深厚的学术功底,陈撄宁一直致力于推动道教理论建树,为道教的传承和发展构建起重要的理论支持。他早年对《参同契》作过深入研究,并撰写多篇关于道教养生、针灸医药以及对太极拳的体悟、对丹道经典的阐述注解文章,著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功次第诗注》《道藏书目分类》等。他对道藏书目进行了重新分类,将道藏按性质分为道家、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史、道集、道教、道经、道戒、道法、道仪、道总14类,为后人研究道藏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负重任,引领书写道教新篇章
1942年,心忧国家命运和道教发展的陈撄宁撰写了《复兴道教计划书》。他认为中国道教应该是学理的、现代的、慈悲的、济世的。他不仅追求的是道教的振兴,更在于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复兴道教计划书》涵盖了从道教人才培养、团体自养,到学术研究、修行实践、文化传播和传承等各方面,体系完整又兼具实践可行性,是对道教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要论证。他曾参与筹办上海市道教会,试图在组织上振兴道教。1947年上海市道教会成立,陈撄宁对《复兴道教计划书》进行修订后,由上海市道教会出版5000册,在道教内部发行。
1953年,陈撄宁应弟子胡海牙的邀请,讲解中国医学、道学,同年获浙江省政府聘任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56年,陈撄宁与各地道教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会长。在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工作期间,他团结带领道教界爱国爱教,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全国道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61年,陈撄宁连同多位人士推动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的成立,并亲自担任研究室主任,制订了相关研究计划。1962年8月,推动创办《道协会刊》,即日后的《中国道教》。他在晚年指导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收集和整理道教文献资料,编写了《道教知识类编》《中国道教史提纲》《道教起源》《教理概论》等,为道教界开展学术研究树立了典范。
陈撄宁高度重视道教人才培养,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他就感叹“道教人才太少”,曾产生开办“道教讲经坛”“道学研究院”的构想。1962年9月,他指导成立“道教徒进修班”,这对日后中国道教学院、各地道教教育机构的成立产生重要影响。他时常亲自授课和撰写文稿,对道教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受到全国道教界的爱戴和拥护。
陈撄宁的一生,始终保持坚定的求道信念,始终追求道教学术理论的提升,更是以拳拳爱国情怀践行济世利人精神,为道教界树立了榜样。他所倡立的道教养生思想,对今天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道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原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25年第1期,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传统医药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