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道教知识 > 道教历史 > 隋唐五代时期 > 五代时期的道教
五代时期的道教

  在五代(907—960年)的53年中,易五姓十三君,社会动荡不安,给道教的滋生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其中仍有不少地方王朝崇奉道教。他们尊宠道徒,兴建宫观,收集散失的道书,命道士宣讲道经等,这对道教的维系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前蜀王建、王衍父子崇信道教,尊礼杜光庭,径称天师;后蜀孟昶好金丹急房中之术;南唐李昪为茅山第十九代宗师王栖霞建玄真观,赐印、绶,号玄博大师。道教在各个地方割据政权的范围内部都有传播。道士则或遁迹山林,或则隐于市廛,皆由出世转入世,由追求成仙转而济世度人,以拯救现实的苦难,从而把儒家和佛教的某些修持方法和救世理想吸收到道教中来。在唐末五代,外丹术开始走向衰落,内丹术逐渐兴起并日益发达,这对以后全真教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著名的道士有李浩、谭峭、彭晓、谭紫霞等,他们致力于道教的理论、方术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使低潮中的五代道教仍向前迈进。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谭峭和彭晓。
  谭峭,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生卒年无可考,名道陈抟曾言与他为师友。史称谭峭幼而聪明,及长颇涉经史,博闻强记,问则无所不知,文则清新华美。好黄老之学,精心研究,立志修道。谭峭经多见广,学识渊博,曾于终南山著《化书》。此书之思想对后世的内丹学、宋明理学等方面影响深远。英国的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谭峭的《化书》是唐宋时期道教典籍中最有独创性的著作。
  彭晓,字秀川,自号真一子。永康(五代后蜀设置,故治在今四川崇庆县西北)人。曾在后蜀任过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的官职,受赐紫金鱼袋。平希好道,善修炼养生之术《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有他所作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和《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一卷。